韩愈山石|韩愈《山石》 赏析

发布时间:2019-09-24

《山石》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,描绘了从黄昏至入夜再到黎明的清幽景色,抒发了作者不愿为世俗羁绊的心情。一起来赏析《山石》。

山石

作者:韩愈

山石荦确行径微,黄昏到寺蝙蝠飞。

升堂坐阶新雨足,芭蕉叶大支子肥。

僧言古壁佛画好,以火来照所见稀。

铺床拂席置羹饭,疏粝亦足饱我饥。

夜深静卧百虫绝,清月出岭光入扉。

天明独去无道路,出入高下穷烟霏。

山红涧碧纷烂漫,时见松枥皆十围。

当流赤足蹋涧石,水声激激风吹衣。

人生如此自可乐,岂必局束为人鞿。

嗟哉吾党二三子,安得至老不更归。

《山石》赏析 题目 山石 不是本要专门抒发的内容,而是取首句的头两个字而已。这是一首记游诗,按时间地点依次写来,全诗可分四个部分。

第一部分从开头至 芭蕉叶大栀子肥 ,写黄昏到寺所见景色。 山石荦确行径微,黄昏到寺蝙蝠飞 ,首句写寺外山石的错杂不平,道路的狭窄崎岖;次句写古寺的荒凉陈旧,到黄昏时众多的蝙蝠窜上飞下,纷纷攘攘。仅此两句,就把整个深山古寺的景色特征突现出来,使人如临其境。以下两句是入寺坐定后所见阶下景物:芭蕉叶子阔大,栀子果实肥硕,是新雨 足 后的特有景致,读之令人顿觉精神爽快。

第二部分从 僧言古壁佛画好 至 清月出岭光入扉 ,写入寺后一夜的情景。这里一部分先写僧人的热情招待,先是主动地向客人介绍古壁佛画,兴致勃勃地擎着蜡烛引着客人前去观看。 稀 字既道出壁画的珍贵,也生动地显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。接着写僧人的殷勤铺床置饭, 疏粝亦足饱我饥 ,一见僧人生活的简朴,二见诗人对僧家招待的满意之情。后两句写夜深入睡, 百虫绝 从反面衬托出深山古庙虫鸣之盛,直到夜深之后才鸣声渐息。 清月出岭光入扉 ,很有李白 床前明月光 诗句的意境,使人有无限静寂之感。

第三部分从 天明独去无道路 至 水声激激风吹衣 ,写晨去的路上所见所感。雨后的深山,晨雾缭绕,曲径萦回,以至分不清道路,高低难行。一个 穷 字,写出诗人奔出雾区的喜悦。接下去描绘脱离雾区,在一片晴朗中所见到的秀丽山景:峭崖上红花一片,山涧下碧水清清,更有那挺拔粗壮的松、枥树时时跃入眼帘。 时见 二字看似平常,实有精确的含意,它表明这些松、枥树不是长在一处的,而是诗人在行进中时时见到的。如此便把景色拉开,使读者的意念像跟着诗人行走似的一路领略山中风情。下两句写新雨后的山涧,水流横溢,激溅奔泻,致使诗人脱去鞋子,提起裤管,小心翼翼地在溪流中移进。山风阵阵,牵衣动裳,使人有赏不尽的山、水、风、石的乐趣。这里景色丰富,境地清幽。所以诗写到此,很自然地引出最后一段。

第四部分从 人生如此自可乐 到最后,是抒写情怀。韩愈在长期的官场生活中,陟黜升沉,身不由己,满腔的愤懑不平,郁积难抒。故对眼前这种自由自在,不受人挟制的山水生活感到十分快乐和满足。从而希望和自己同道的 二三子 能一起来过这种清心适意的生活。这种痛恨官场、追求自由的思想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。

这首诗看似平凡,实际有较高的艺术成就。突出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了赋体中 铺采摛文 的手法。所谓赋体的 铺采摛文 ,就不是一般地叙事状物,而是在记叙的过程中兴会淋漓地、铺扬蹈厉地状写事物,绘景抒情,使之物相尽形,达到辗转生发的艺术效果。《山石》诗便是如此。无论是开头部分的黄昏到寺,还是其后的歇寺、离寺,先后按时间推移,把在这一段时间中的所做所为、所见所闻、交待得清清楚楚。而这些事都是日常的平凡之事(像入寺、坐阶、看画、铺床、睡觉、晨起登程等);客观之景(像大石、蝙蝠、芭蕉、栀子、月光、晨雾、山花、涧水、松枥等)就像一篇记事的日记一般,没什么奇特之处。然而诗人却在这些无甚奇特的事物中,洋溢着真挚之情,状写出美妙之景,从而生发出无限的诗意。如 黄昏到寺蝙蝠飞 ,虽是一个很普通的现象,也无雕饰的词语,但却十分有力地烘托出深山古寺在黄昏中的气氛,使人如见古寺之荒凉,环境之沉寂。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一种美妙的诗意。再如 当流赤足踏涧石,水声激激风吹衣 又是一幅多么优美的图画。水声激激,风扯衣衫,一位赤足的人在溪流中上下小心踏石过流,其神其态,其情其趣,使人对这幅充满诗意的 山涧行 的图画,产生无限生趣。这就是诗人 铺采摛文 笔法所升华出的功力。

这首诗为传统的纪游诗开拓了新领域,它汲取了山水游记的特点,按照行程的顺序逐层叙写游踪。然而却不像记流水账那样呆板乏味,其表现手法是巧妙的。此诗虽说是逐层叙写,仍经过严格的选择和经心的提炼。如从 黄昏到寺 到就寝之前,实际上的所经所见所闻所感当然很多,但摄入镜头的,却只有 蝙蝠飞 、 芭蕉叶大栀子肥 、寺僧陪看壁画和 铺床拂席置羹饭 等殷勤款待的情景,因为这体现了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,跟 为人靰 的幕僚生活相对照,使诗人萌发了归耕或归隐的念头,是结尾 主题歌 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据。关于夜宿和早行,所摄者也只是最能体现山野的自然美和自由生活的那些镜头,同样是结尾的主题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据。

再说,按行程顺序叙写,也就是按时间顺序叙写,时间不同,天气的阴晴和光线的强弱也不同。这篇诗的突出特点,就在于诗人善于捕捉不同景物在特定时间、特定天气里所呈现的不同光感、不同湿度和不同色调。如用 新雨足 表明大地的一切刚经过雨水的滋润和洗涤;这才写主人公于苍茫暮色中赞赏 芭蕉叶大栀子肥 ,而那芭蕉叶和栀子花也就带着它们在雨后日暮之时所特有的光感、湿度和色调呈现出来。写月而冠以 清 字,表明那是 新雨 之后的月儿。写朝景,新奇而多变。因为他不是写一般的朝景,而是写山中雨后的朝景。他先以 天明独去无道路 一句,总括了山中雨霁,地面潮湿,黎明之时,浓雾弥漫的特点,然后用 出入高下穷烟霏 一句,画出了雾中早行图。 烟霏 既 穷 ,阳光普照,就看见涧水经雨而更深更碧,山花经雨而更红更亮。于是用 山红涧碧 加以概括。山红而涧碧,红碧相辉映,色彩已很明丽。但由于诗人敏锐地把握了雨后天晴,秋阳照耀下的山花、涧水所特有的光感、湿度和色调,因而感到光用 红 、 碧 还很不够,又用 纷烂漫 加以渲染,才把那 山红涧碧 的美景表现得鲜艳夺目。

韩愈介绍

韩愈(768 824年)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。字退之,河南河阳(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)人,汉族。祖籍河北昌黎,世称韩昌黎。晚年任吏部侍郎,又称韩吏部。谥号 文 ,又称韩文公。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,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,破骈为散,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。宋代苏轼称韩愈是 文起八代之衰 ,明朝人推韩愈为 唐宋八大家 之首,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 ,有 文章巨公 和 百代文宗 之名。著有《韩昌黎集》四十卷,《外集》十卷,《师说》等。 作品都收在《昌黎先生集》里。韩愈是一个语言巨匠。善于使用前人词语,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,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,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,如 落井下石 、 动辄得咎 、 杂乱无章 等。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,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。

精彩图片

热门精选